印尼小说网

第33章 野狗【1 / 1】

范小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聊斋第26期之《野狗》:惊悚故事含深意,官吏之恶胜妖魔。

各位读者观众!今天小曼给大家讲一个聊斋小故事《野狗》,说它是小故事,因为原文只有短短的两百多字,但它蕴含的深刻寓意,却值得人们深思。

故事讲述了于七动乱的时候,被杀死的人到处都是,一片凄惨景象。乡民李化龙遇见了一件离奇的事,一个兽首人身的怪物在吸死人的脑子,极尽残忍之能事。李化龙奋力自救反抗,终于战胜怪物的故事。之所以说这个小故事不简单,是因为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历史的真实事件,而且给年幼的蒲松龄留下了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巨大心理阴影。

我们先了解一下故事的背景“于七之乱”。这是发生在清顺治年间山东半岛地区于七领导的一次颇具规模的农民起义,自首事至失败,起伏持续达十五年之久。说起于七这个人可是大有来头,他的外祖父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他的祖父于进表,是山东大金矿主,栖霞巨商,登州府富豪,胶东武林名人。他的父亲于可清,绰号‘草上飞’,明末曾充防抚铺兵,为明朝的武将军,明崇祯二年,与入侵腹地的后金军作战,殉国在保京战场。于七是妥妥的“富三代”,他生在如此显赫的家庭,为什么要起兵造反呢?原因就是国恨家仇,当时的社会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爱国的仁人志士,不满江山被异族入侵,尤其是于七的父亲为保大明江山,战死沙场。这自然激起了于七的复仇之心。顺治五年(1648),于七领导起义农民 占据锯齿山。七年(1650),攻宁海,杀死登州知州。后清政府笼络招抚, 授于七栖霞把总。顺治十八年(1661),于七不堪压迫,再度起事,清廷命禁军及山东总督统兵会剿。康熙元年(1662)春,于七溃围逃去。起义失败后,清廷株连兴狱,对该地区人民进行血腥屠杀。这场起义给清政府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群众带来了灾难,“土地荒芜无人种,白骨堆山遍地磷”。为了找于七,清兵走到哪里杀到哪里,尤其是在牙山遍寻不着于七痕迹时,他们便将这份愤怒发泄到隐藏在山里的普通民众身上,数万名民众死于屠刀下,尸体遍野、血流成河,后来有人在牙山下建了一座亭子,取名“血灌亭”。在于七的老家栖霞,灾难也没有避免,于家大小人口中,被清廷满门抄斩50多人;受牵连的家族亲友被关、杀超过三千人;清廷围胶东,攻牙山,杀戮男女老幼和义军十几万人。

这就是聊斋故事野狗的背景,正是在当时惨绝人寰的背景之下,聊斋故事的主人公李化龙遇见了一件让人惊恐万分的奇异事件。话说李化龙从山中逃回来,正碰上晚上过清兵。害怕受到杀身之祸,他急切间无处藏身,便僵卧到死人堆里佯装死人。清兵过完后,李化龙还没敢爬起来,睁眼一看,忽然见掉了头断了胳膊的尸体,都站了起来,像小树林一样。其中一具尸体,已经断了的头仍连在肩膀上,嘴里说道:“野狗子来了,怎么办”其它尸体也一起乱嘈嘈地说:“怎么办”一霎时,都扑哧扑哧倒下了,随即一点声音也没了。李化龙战战兢兢地才想爬起来,就见一个兽头人身的怪物,正趴在死尸堆里吃人头,挨个吸人的脑子。他害怕被吃,便把头藏在尸体底下。怪物来拨弄他的肩膀,想吃他的头,李就用力趴在地上。怪物几次都没能得到他的头,就推去盖在李头上的尸体,使他的头露了出来。李害怕万分,慢慢用手摸索腰下,摸到一块石头,有碗那样大,握在手里。怪物找到了李的头趴下就想啃。李突然跳起,大喊一声,用石头猛击怪物的头,结果打中了它的嘴。怪物像猫头鹰那样大叫了一声,捂着嘴负痛跑了。它路上吐了一些血,李化龙就地查看,在血里找到了两颗牙齿,中间弯曲,末端锐利,长四寸多。拿回村给别人看,谁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怪物。这个场景是不是恐怖至极,月黑风高的夜晚,死人成堆,僵尸如林,主人公李化龙为躲避清兵杀戮,转进死人堆里避难,清兵走了,却来了兽头人身的怪物,这次李化龙机智应对,勇敢反抗,终于战胜怪物,逃过劫难。这则故事不仅惊心动魄而且深刻寓意,引人深思。故事中的野狗,不仅是一个恐怖的存在,更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统治阶级的血腥与残暴,象征着清朝官吏的贪婪与恶毒。怪物吃人肉吸人脑,甚至连尸体都不放过,比之商纣王的“剖腹验子,敲骨验髓”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残暴的官吏,作为老百姓该怎么办?唯有像主人公李化龙那样,机智勇敢的反抗,才有生存下来的希望。故事“野狗”为题,正是在影射屠杀老百姓的满清的官吏,正是那十恶不赦的“狗官”!而这正是蒲松龄文人风骨的体现,正是他的伟大之处,这也是《聊斋志异》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李化龙结局如何,那牙齿到底是什么,作者也没说。有些朋友觉得,《聊斋志异》是名著,肯定也是微言大义,比如讽刺封建社会,痛斥时代黑暗等等。我个人觉得,《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有些并没有意义,只是故事而已。古代故事嘛,难免涉及到神怪、官府、老百姓、战争,这很正常。所以,非要觉得名著(或名著一个故事甚至一句话)就一定蕴含深刻含义,有时候可能是钻牛角尖。但《野狗》这一篇故事,涉及到农民起义、官兵屠杀以及怪物,小曼觉得还是有些内涵的,所以试着解读一下。

其一,反映清初社会现状。于七之乱,杀人如麻,四个字道尽清初统治者的残忍。读者一看,就知道当时老百姓过得有多惨了。李化龙为什么躲到山里?可能是不想剃发,可能是参与了于七之乱,也可能什么都没干,就是单纯地怕清兵。为了躲避清兵,他宁可藏在死人堆里。寻常人看到一具尸体也害怕,李化龙为何不怕?要么是因为清兵比尸体更可怕,要么是他迫不得已要活命,要么是他对尸体已经见怪不怪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尸体,是谁呢?是清兵吗?不太可能,士兵战死,会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处理。所以,这些尸体应该是老百姓,可能有参与于七起义的百姓,也可能有无辜受牵连的人,甚至还有很多就是被莫名杀掉的人。李化龙找东西打打物时,没有摸到兵器,只摸到石头,也能说明死的是无辜百姓,因为他们手无寸铁。他们不是断头,就是缺胳膊少腿,说明他们面对清兵,反抗不了,遭到了屠杀。无论哪一种,都说明当时老百姓活着不易。所以,李化龙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清朝初期的社会现状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其二,反映当时官员狠毒。老百姓死了,成了尸体,尸体还是怕野狗子?这野狗子是什么?是那个吸食人脑子的大物。可是,大物到底是什么?作者没说。但是,作者说这大物“兽首人身”。仔细一想,什么东西兽首人身?不就是那些贪官污吏嘛,他们官服上有禽兽(文官官府补子是飞禽,武将官府补子是走兽),他们干的不是人事,他们有着人的身躯,可是脑子里想的不是人事,他们地位高,压迫老百姓,他们是谁?他们就是兽头人身的大物啊。为什么大物要吸食人的脑子呢?因为这些官员就是靠老百姓的尸体,来往上爬着升官啊。那些尸体在他们眼里不是人命,是仕途的阶梯啊。这不就是在说,一些无良官员在吸食死人之脑吗?尸体为什么站立?古典小说都有,是因为愤怒,是因为要复仇,是因为还有心愿没了,是要控诉活人。可尸体为何又倒下?因为害怕啊,死了都害怕,可见当时那些奸官有多恐怖。

其三,反映当时人心已丧。能吸食人脑的大物,按理说很强,可是被李化龙一砖头就打怕了,还掉了两个牙。而且,到最后大物也没来反击李化龙,说明什么?说明这玩意根本没用啊,也没那么可怕。可是,即便如此,李化龙也不敢去追杀,他没到迫不得已,甚至没想过还手,而只是一味地躲避。这是何意?这说明当时老百姓都害怕了,骨子里都害怕,实际上他们只要稍微反抗,可能就会发现,敌人没那么强大。可惜,大家都被清兵的残暴吓住了,没人敢起来反抗了。“野狗子”三字,“野”说明其行为野蛮,“狗子”说明其为人与畜生无异,民间常把这类人说是“狗官”,就是如此。

说到了这里那么《野狗》中到底隐喻着哪些骇人的历史真相?

清军对汉人百姓的血腥屠杀。上文说过,在于七起义失败后,清廷对胶东一带进行惨无人道的血腥屠杀,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叛党,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是在那个地区生活的人,都得死。为什么故事中的李化龙要晚上才敢从山里出来?因为白天根本就不敢露头。为什么他看到官兵就要躲?因为官兵是要屠杀百姓的,并且见一个杀一个。为什么李化龙随地一躺就能钻到尸体堆里躲起来?因为当时的栖霞地区就是被杀得尸横遍野,尸体随处可见。在《聊斋》的另一篇文章《公孙九娘》中,蒲松龄再一次提到了让清廷杀人如麻的于七之乱——于七一案,连坐被诛者,栖霞、莱阳两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而在“于七之乱”前,还有更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扬州城破后,清军持续屠城十日,据当时的收尸和尚统计,共有80万人死于这场大屠杀;嘉定城破后,清军展开了三次对平民的大规模屠杀,被杀死的百姓多达10余万。当时,在清军的残暴屠杀下,一切社会准则都不复存在。《野狗》讲的就是这个时代的黑暗和恐怖。

清廷“抽掉人的脑子,使民无知,奴役思想。”故事中的野狗子吸人脑髓的行为,其实就是隐喻清朝统治者强行给百姓洗脑,愚民,使民无知,奴役思想的行为。清朝入关之后就颁布“剃发令”,并实施“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想以此扭转汉人的民族习俗,击毁汉人的信仰和自信,从思想上成为奴才。此后,清朝又大兴文字狱,想从文化、思想上彻底控制汉人。比如当时发生的变记案、明史案等,先后诛杀了数百名知识分子,其中更有数十名惨遭凌迟,另有上千人被发配充军。另外还有哭庙案、抗粮案等。一大批有思想的学者、大儒都在这些冤假错案中被判死刑、流放,比如金圣叹等。故事中的野狗吸人脑子,就是要把你脑子抽掉,让你没有脑子,没有思想,心甘情愿接受奴役。不得不说,清朝的这种方法还是比较有效,在经历清朝统治者长期的身心折磨之下,百姓的思想也普遍变得麻木不仁。所以,后来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城的时,百姓们争相涌去围观。更有许多百姓在洋人人给予微薄报酬后去帮助搬运物资,辅助联军攻城。因为在他们看来,洋人攻打的是你爱新觉罗家的江山,与我何干?以上,其实就发生在蒲松龄的身边,是蒲松龄亲身经历的历史。蒲松龄当时就在他的家乡山东淄博,离“于七之乱”和清军大规模屠杀的发生地栖霞不远,可以说这是一段他亲眼见证的历史。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或许感受不到,那种一切社会准则都不存在的黑暗时代;那种毫无反抗之力,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被屠杀的绝望和痛苦;那种毫无思想,看不到任何希望的麻木但蒲松龄是亲身体会!其实整部《聊斋志异》看似神神怪怪,玄幻离奇,但它却有个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迫,《野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野狗》记录的,就是这么一个骇人的真实事件,就是这样一段血淋淋的历史,就是这样一个恐怖黑暗的时代。就切切实实发生在生活之中,这点才是最骇人的!

战争是恐怖的,屠杀是血腥的,作为老百姓,谁不想天下太平安居乐业呢?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