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蒲松龄笔下的因果循环——聊斋志异《四十千》探寻“聊斋”《四十千》背后的故事。佛家经常说:因果循环,善恶有报,行善或者作恶的后果,或许这辈子不能兑现,但有可能会在后代身上体现出来。这便是: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逃。俗话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可现实中,却总有一些人,喜欢耍无赖,喜欢自作聪明,欠钱不还,还洋洋自得。殊不知,上天是公平的,今日虽然“收之东隅”,明日却可能“失之桑榆”,反而会白白落一个不好的名声。正如下面要讲的这则故事里的财主一样。
话说,济南府有一位财主,很是富有。有一天,他梦见家里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曾经欠了我四十千钱,一直赖着不还。今天,我来跟你讨债来了。”财主很惊讶,但却装出一副淡定的样子,说道:“这个话可不好乱讲的!你说我欠你钱,可有凭证?”那人没有再说话,只在鼻子里“哼”了一声,就奔里屋去了。财主醒来后,觉得很奇怪。这时,他的一位小妾生了。家里的老妈子兴冲冲地跑来报喜,说:“恭喜老爷,生了个大胖小子!”财主也很高兴。年过半百,终于老来得子,怎能不高兴呢?只是想起昨夜梦中之事,财主的心里总是觉得很别扭。为了印证自己的猜想,财主暗暗拿出四十万钱,放在一个专用的柜子里。凡是儿子的花费,都从这个钱里出。转眼过了三年,有一天,财主突然发现柜子里的钱只剩下了七百钱。财主的心里“咯噔”一下,不由得忐忑起来。这时,老妈子正好领着儿子过来了。财主看着儿子活泼可爱的样子,心里一时高兴,就抱着儿子去街上买冰糖葫芦。谁知,就要走出大门的时候,他的脚下一滑,怀里的儿子飞了出去,重重地摔在了大街上。财主大惊,急忙爬起来去看儿子,却发现,儿子已经气绝身亡了。财主悲痛欲绝,却也没有办法。他为儿子举办了葬礼。葬礼结束后,他惊奇地发现,柜子里剩下的七百钱正好用完了。至此,财主才终于明白,自己心心念念期盼的儿子,原来竟然是自己曾经的债主来向自己讨债的。财主很是后悔,后悔自己不该耍无赖,不该欠人钱财,否则,也不会遭遇丧子之痛了。所以,做人要公道正直,做事要问心无愧。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是自己的,分文不取。千万不要像那位财主一样,贪在聊斋志异所有故事中,有很多是蒲松龄在日常生活中由他人口耳相传搜集来的故事,而这篇《四十千》就是其中之一。
这篇故事是蒲松龄在康熙十八年,也就是1679年于毕际有家中坐馆时搜集来的。在蒲松龄坐馆毕家初期,《聊斋志异》已经初步编成书,毕家上上下下都很喜欢,成为了蒲松龄最忠实的读者和粉丝。
毕家给了蒲松龄非常宽松的小说创作环境,所以,尽管当时已经初步成书,蒲松龄也没有停止聊斋故事的写作,相反的,这段时间聊斋故事创作的速度更快了。新城,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桓台县,王大司马:本名王象乾,明朝隆庆五年(1570)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死后被追赠太子太师,而大司马就是兵部尚书的别称。而毕际有的夫人王氏是文中王大司马的堂侄女,据记载,王氏喜欢夜晚坐在灯下边喝茶边讲故事,同时她也是蒲松龄的忠实粉丝,所以这篇故事大概就是通过王氏传到了蒲松龄的耳朵里,进一步优化加工,最终成就了这一篇经典。文中说王大司马家里管钱的仆人非常的富有,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兵部尚书府内管钱,这个仆人在当时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文中没有交代他殷实的家产是怎么来的,但按照古代豪门贵族家仆的一贯作风,这名仆人的钱,来路想必也不干净,这也为后面要还债从而殃及孩子埋下了伏笔:
就这样过了三四年的功夫,他心里一直装着这件事儿,所以会时不时的查看还剩多少钱,这天,他看了看屋里的钱只剩七百了,在心里默默地盘算了一下,觉得差不多了。见奶娘正抱着孩子在一边玩耍,虽然有些不舍,但还是叫过孩子来,对孩子说:“四十千钱快用完了,你该走了。”话刚说完,小孩的脸色就变了,接着头向后一仰,眼睛一瞪,接着摸了摸鼻子,已经没气了。于是他就把剩下的钱买了治丧的物件,把小孩给埋葬了。好家伙,这不仅是衣食住行花这四十千钱了,把孩子身后事的费用都算了进去,这是把自己的孩子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啊。总之这件事,可以说是对欠债者的一个告诫。以前有个老来无子的人,去求教一位高僧,高僧回答说:“你不欠人家的债,人家也不欠你的债,哪能有孩子呢?”所以说:生好孩子是来报恩的;生坏孩子是来讨账的。生死由命,生了孩子的不要过于欢喜,孩子死了也不要过于悲哀。
故事的最后一段感觉非常有意思,我尝试着解读一下:
按照蒲松龄文中的说法,孩子的降生是来兑现自己所做的善恶之事,如果能行善积德,孩子的一生就会成为你的善报,如果作恶多端,报应不出现在自己身上,也会给子孙后代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生了孩子的不要过于欢喜,因为他以后的命运还是个未知数,而孩子死了的也不要过于悲哀,因为,那可能是替你偿还了之前做下的孽债。
引用一下东晋僧人慧远《三报论》中的说法:“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所谓现报,就是今生作业,今生便受报应,就像还珠格格、吴签等;生报是今生作业,下一世受报应,就像文中的主角;后报是今生作业,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而受报应。
在蒲松龄的笔下,人们普遍带着前世今生,因果循环的宿命论观念,孩子正是这种观念的体现。如果前世种善因,就能得个优秀的孩儿,而那些顽劣的孩子则是来讨债的。即使是现在的父母亲,有时候被淘气顽皮的孩子气急了,也会骂“讨债鬼”。虽然这是个带着迷信色彩的错误认识,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也提醒我们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当今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耗费的心力钱财,又何止“四十千”。可怜天下父母心,很多父母养育孩子未必就希望孩子将来会报答养育之恩,只是期盼他能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材。可如果孩子没有教育得当,孩子不会孝顺回报父母也就罢了,他往往还会对社会对他人产生破坏性的反作用。所以说“生者勿喜,死者勿悲”,孩子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努力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读聊斋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听到过发生在身边的、类似的、说出来不太让人相信的故事?欢迎评论区留言……最后,关于这样的事情,不管信还是不信,都希望大家能做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了小利,却吃了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