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114章 京报!【3 / 4】

kk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张公淡然,袖出御批《宪纲事类》,置于案上,以示韩公。

“陛下自登基以来,对都察院、科道多有不满,余因之屡遭训斥。西苑之事,虽毕公等人竭力周旋,然圣怒难平。”

张公叹息道,“余屡言整肃,然彼辈阳奉阴违,终致此祸。”

韩公闻言,怒不可遏,举杯一饮而尽,愤然道:“果不出所料,终成大患!”

“彼辈愣头青耳,非尽我东林之人,自恃读书万卷,便欲为民请命。余虽屡加训诫,然终是徒劳。”

张公苦笑,“皇上之意已决,余若不从,恐难保项上人头。”

周嘉谟在侧,痛心疾首:“张公何须至此?皇上虽有怒意,有我等同僚相护,或可转危为安。”

张公长叹:“圣心难测,余已感杀身之祸。此书置于案头,犹如催命符也。”

韩公亦叹:“彼辈顽劣,张公何不直陈圣上?何必以己身代之?”

张公苦笑摇头:“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但愿余生能得安宁,不负此生。”

\"何以陈词?\"

\"禀告圣上,言及奸佞结党,图谋不轨乎?\"

闻韩爌之言,张问达怒不可遏,愤懑难平。

\"莫非要我直白告知圣上,我张问达无能,治下无方,任由下属肆意妄为?\"

\"无论我如何措辞,终恐颜面尽失,老脸无存。\"

身居都察院左都御史之位,他犹如风箱之鼠,腹背受敌,上受皇恩之疑,下承僚属之乱。

直言管束无力,恐非致仕之果,而是遭皇命罢黜;揭露结党之事,则势必与皇权直面冲突,更恐遭奸佞暗算,五内俱焚,自绝生路。

结党营私,唯有圣裁方能定性,张问达悔不当初,接掌此职,摇头苦笑,向二人诉苦,愁容满面。

大明总宪之位,历来荆棘满布,自太祖开国以来,左都御史更迭频繁,数月即换者常见,满一年者鲜有,二年者堪称珍稀,三年者更是传说。

\"城门之火,殃及池鱼。\"

周嘉谟闻言,无奈叹息,翻开张问达递来的书卷。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卿真乃君子典范。\"

周嘉谟轻声诵出皇上批语,室内顿时静谧。

党争自嘉靖末年便已浮出水面,历经岁月,此起彼伏,然众人皆心照不宣,暗斗不宣于口,尤忌皇权定其结党之名。

一旦龙颜大怒,必是连根拔起,前车之鉴,唯有嘉靖时之严嵩。

\"陛下昔日曾言,不信朝中结党?\"

韩爌终是打破沉默,发问。

周嘉谟颔首未语,以示认同。

\"非不信,实不敢信也。\"

韩爌指尖轻扣书页,神色复杂。

\"陛下深谋远虑,不欲朝堂因党争而动荡。\"

张问达摇头叹道:\"眼前之困,在于顾叔时(顾宪成)东林书院之联,何以入圣听?\"

\"未知也。\"

韩爌递还书卷,缓缓坐下,摇头不已。

东林多谏臣,此联实为东林精神之宣言,其传播之谜,耐人寻味。

简而言之,便是东林党事无巨细皆欲插手,却与皇上的“确权”之策南辕北辙。

皇上严令不越雷池,而东林则似管家婆般多管闲事,二者冲突,犹如鸿沟难填。

随着韩爌入座,室内再次笼罩在一片压抑的寂静之中,静得能听见针落之声。

“速书南方,撤换那副对联。”

终于,东林宿老周嘉谟一语惊醒梦中人,意在缓和与皇上的紧张关系。

“此时此刻,万不能让圣上对东林心生嫌隙。”

他语重心长,深知东林书院乃东林党之根基,犹如灵魂之所在,一旦受损,便是动摇根本。

正如西方之耶路撒冷,不可或缺;东林党若失书院,则群龙无首,众鸟投林。

皇帝此招,直捣黄龙,直击东林要害。想当年,顾宪成重建书院,广开才路,方聚天下英才。

而今,若书院遭厄,依附之小吏必作鸟兽散,他党必乘虚而入,东林危矣。

“我亲赴叶阁老处,由他执笔,我附名便是。”

韩爌与周嘉谟相视一眼,默契达成。

张问达亦点头赞同,三人共识如磐石。

另一边,外堂之上,黄尊素把酒言欢,手捧京报,心中暗忖:“又将有三人难逃厄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