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42章 议科举(三)【1 / 1】

不吃甜粽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朱元璋也知道生气解决不了问题,但因为幼年时的经历,让他对官员有天然的恶感。

恨屋及乌之下,朱元璋对官员一直很苛刻,如今听到朱厚熜揭露这些文人的龌龊,更是加深了朱元璋对这些人的厌恶。

一旁的朱标一边抚着自己老爹的后背,一边对朱厚熜说道:“嘉靖帝,你就说说看,这《论语》又能有什么新奇的解释”

朱厚熜说道:“史书记载孔夫子身高九尺六,按照鲁国铜尺的长度和我大明一尺长度比例来算的话,孔夫子身高大约是六尺一。

并且且据《列子·说符》记载,‘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

《淮南子·主术训》也提到,“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弘,勇过于孟贲,足蹑与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

朱厚熜笑着说道:“所以有人就认为孔夫子是个身材高大、浑身肌肉的猛士!”

听到“猛士”二字朱标嘴角一抽,暗道这个词和印象中那文弱老头的孔夫子形象完全对不上。

朱厚熜笑呵呵地看着朱标说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何解?”

朱标接话:“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朱厚熜则是解释道:“特殊的解释是:「有人不知道我的大名,可我还却没生他的气,这已经很君子!」”

“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下手一定要重,不然无法树立威信!」”

“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知道去你家的路,晚上就能弄死你!」”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了就安葬在这里吧!」”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喜欢钱,所以拿走你的财产也是符合道义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凡打起架了,只要犹豫对面就会站起来,不犹豫就能把对方打成残废。」”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个人才配让我站起来跟他们打。

面对四十个人我冲上去跟他们争斗不带丝毫犹豫。

五十个人会被我打得知道我就是他们的天命。

六十个人在我耳边说好话我才能消气不揍他们。

如果是七十个人围攻我,我就能放手一搏战个痛快了!」”

听到朱厚熜对于《论语》的“特殊解释”,朱标硬憋着没有笑出声,只是他那涨红的脸表明他忍得很辛苦。

“哈哈哈哈哈……”

朱元璋就没有那么多顾忌,听朱厚熜说的有趣便放声大笑起来。

见朱元璋笑了起来,朱标也放下心来感慨了一句:“春秋注我,我注春秋啊!”

笑了一会之后,朱元璋叹了口气说道:“这帮读书人的花花肠子太多,着实令人防不胜防!”

朱厚熜吐了口气说道:“很正常,这帮读书人几千年来吃的就是这碗饭,所以很多时候看似是朝廷制定了恩科取士的标准,其实这些读书人在暗中已经设下了取士的标准。”

朱元璋冷哼一声:“可恨!”

朱厚熜见朱元璋不快,非但没有劝说反而继续拱火道:“还有更过分的做法!”

朱元璋双目眯起没有说话,一旁的朱标则趁机问道:“哦,还有什么更过分的做法?说来听听!”

朱厚熜踱着步子走了几步,把前世看过的某个剧情桥段变着法地说了出来:“后世有个写话本小说的写了这么个桥段。

某朝某年浙江钱塘县乡试,按照规矩,科考时间一共三天,三天时间里考生都要在考场隔间里作答,为防止考生作弊,吃饭睡觉均要在小隔间里解决。

结果有个考生仗着自己才华横溢,第一天答完了卷子就摇铃告诉考官要交卷。”

巡场的考官见他要交卷,拿起他的考卷扫了一眼问道道:「这才第一天,你写完了没有?」

那考生淡定自若地说道:「三篇文章、一首诗,写完了」

巡场监考官又劝了一句「还有2天呢,三年才考一回!」

哪知那考生自傲地说道「这种抬不开头,伸不开腿的地方,我多待一天都难受!」

无奈巡场监考官只得上报主考官说有个考生要交卷。

同样出身浙江的主考官不满地问道「是不是睡癔症了,这才一天!」

巡场监考官答道「那考生说他连晚饭都没带!」

朱厚熜面带笑意地继续描述着:“主考官被这话引起了兴趣,见了那考生一面,先是夸那考生字写得好,又夸其是“捷才”。

随后又问了句来自哪里、姓名是什么,最后见那考生没带晚饭,又把自己带的吃食送给了那个考生,一言一行显得对那考生颇为看重。”

朱标这时点了点头说道:“这个考生自身才华如何暂且不知,但他倒是遇上了个不错的主考官!”

一旁的朱元璋对朱标的话也是颇为认可的点了点头:“这主考官确实不错,咱洪武朝就需要这样的官!”

朱元璋话音刚落,就听朱厚熜冷冷一笑说道:“那考生恭敬地拿着主考官赠与的食盒满心欢喜的离开了考场。

可他不知道的是他离开后,那主考官便拿毛笔沾上墨水点在那考生的试卷之上,只留了一句「卷子污了,不用入册了」。”

闻言,朱元璋脸色一变没想到他刚夸赞那主考官,就被打脸。

朱厚熜继续说道:“这还不算完,三年后那个考生再次科考,这次他学乖了,老老实实的考了三天,结果还是没中。”

朱标有些疑惑地问道:“若说第一次是那考生不守规矩,这次又是为何?”

朱厚熜说道:“这次的考题中有一道策问,题目是‘东南倭患日益严重,请考生献平倭之策’。

那考生也是有真才实学的,林林总总写了十条平倭之策。

若以朝廷的角度来看,这人那是实干之才,稍加培养便可大用!”

朱标问道:“那为何他又落榜了呢?”

朱厚熜眼神冰冷地说道:“因为那些官员评定这道策问的目的不是为了遴选‘平倭之才’而是为了将‘平倭之才’剔除出去!”

听朱厚熜这么一说,朱标踱着步子一边思考一边说道:“考生是浙江的、主考官是浙江的,那倭寇又是在东南横行,按理说更应该重视这等人才才对,为何……”

陡然朱标的音量变大,讶然道:“除非那些‘倭寇’根本不是倭寇!”

朱厚熜冰冷地说道:“所以,对于那些当官的来说,你是不是人才不重要,你是不是我的人、能不能守我的规矩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