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36章 骆正和汪大渊【2 / 2】

用户30724669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顿了顿,接着说:“教育乃兴国之基石,广设学府,培育人才,方能为国家之长久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之动力。不仅要注重儒家经典之传授,亦当鼓励技艺之学,培养多方面之能才。”

朱棣若有所思,说道:“骆大人所言在理。”

骆正神色愈加恳切:“殿下,律法之公正亦至关重要。律法当严明,执法当公正,不可使权贵凌驾于律法之上,亦不可让平民蒙冤受屈。如此,方能使民心归顺,社会安定。”

“还有,军事力量乃国家之保障。需加强军备,训练精兵良将,以保疆土之完整,护百姓之安宁。但军事行动当谨慎,非万不得已,不轻启战端,以免百姓受苦。”骆正目光坚定地看向朱棣。

徐妙云在一旁轻轻点头,说道:“骆大人考虑得甚是周全。”

骆正又道:“殿下,在治理国家时,当广纳贤才,不论出身,唯才是用。同时,要倾听民声,了解百姓之所需、所盼,政策之制定方能符合民意。”

朱棣深以为然:“骆大人的这些建议,本王定会铭记于心。”

骆正最后说道:“殿下,治国之路艰辛漫长,需有坚定之信念,持之以恒之决心。下官衷心祝愿殿下未来能开创一番盛世之景。”

骆正、徐妙云正与朱棣围坐于桌前,热烈地交谈着。骆正神色认真,双手不时比划着,向朱棣阐述着自己对治理一方的见解。徐妙云则微微侧身,面带微笑,目光专注地倾听着,时而轻轻点头表示赞同。朱棣身姿挺拔,一手轻抚下巴,若有所思。

就在这时,一名下人急匆匆地跑来,神色略显匆忙,躬身行礼后说道:“大人,汪大渊先生带着他的孙子求见,说是刚下船,顺便过来探望您,还有事要向您汇报。”

骆正眉头微皱,脸上露出一丝为难之色,摆了摆手说道:“这当口我正与燕王殿下和王妃商谈要事,你去回了汪先生,就说改日再见。”

朱棣听闻,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与欣喜,连忙说道:“骆大人,且慢。本王久闻汪大渊先生大名,其游历四海,见识非凡,勇气与智慧令人钦佩至极。既是刚下船便来探望,又有事汇报,不妨一同见见。本王对先生的经历与见解可是期待已久。”说罢,面带期待与欣赏地看向骆正。

徐妙云也轻轻放下茶盏,微笑着说道:“是啊,骆大人,也许这是巧合中的机缘,一起见个面听听无妨。况且,妾身听闻汪先生在海外见多识广,说不定能为治水之事提供些新思路。”

骆正见朱棣和徐妙云都如此提议,赶忙起身,恭敬地说道:“那便依殿下和王妃所言,请汪先生和小公子进来。”

不多时,汪大渊牵着孙子缓缓走进厅中。他的步伐略显疲惫,似乎经历了漫长的旅途,但眼神却依然明亮,透露出一股坚毅和智慧。进门后,他先是一愣,显然没想到朱棣和徐妙云也在,脸上闪过一丝惊讶之色,随即连忙拉着孙子跪地行礼,恭敬地说道:“草民汪大渊携孙拜见燕王殿下、王妃娘娘、骆大人。”

朱棣微笑着抬手示意他们起来,语气亲切地说道:“汪先生快快请起,一路辛苦了。本王久闻先生大名,对您的航海壮举心怀敬仰,今日得见,实乃本王之幸。不知此番出海,先生可有什么新奇见闻与宝贵经验,愿与本王分享?”

汪大渊起身,感激地拱手道谢,然后认真回答道:“多谢殿下。草民此番出海,到了诸多奇异之地,见识到许多前所未见之事。其中有些地方治理水患之法与我朝大不相同,或许可以作为参考。”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一种对知识和经验的珍视。

这时,汪老先生的孙子被朱棣的三个孩子吸引过去,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让他忍不住跟着一起玩耍起来。爱玩毕竟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很快就打成一片,笑声回荡在大厅里。

朱棣看着孩子们欢快的身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温暖之情。他转头对汪大渊说:“汪先生,您的孙子真是可爱,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让人感到无比温馨。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继承先辈的智慧和勇气,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

汪大渊微笑着点点头,眼中满是欣慰。他深知教育对于子孙后代的重要性,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够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茁壮成长。

朱棣目光一亮,急切地说道:“愿闻其详,先生快请坐下慢慢道来。”

众人围坐一起,认真倾听汪大渊讲述海外治水的奇招妙法,时而点头,时而沉思,厅内气氛热烈而专注。

待治水之事讨论暂歇,朱棣兴致勃勃地说道:“汪先生,听闻您游历四海,定是见识了不少奇闻轶事,可否与本王分享一二?”

汪大渊拱手道:“殿下既然想听,草民自当讲述。在那遥远之地,有一国度,其民皆肤黑如墨,善歌舞,且能与兽共舞,令人称奇。”

朱棣好奇地追问:“那他们所舞之兽是何模样?是凶猛异常还是温顺乖巧?”

汪大渊接着说道:“殿下,那些兽多为当地特有的异兽,形态怪异,有的身覆彩羽,有的长尾如鞭。且此国民众训练有术,能让这些兽听从指挥。”

朱棣惊叹道:“竟有如此神奇之术,那他们又是如何训练这些异兽的?”

汪大渊微笑着回答:“殿下,他们自幼便与兽相处,熟知兽性,以独特的方法加以驯化。”

朱棣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道:“那还有其他新奇之事吗?”

汪大渊继续说道:“还有一处,那里的房屋皆建于水上,出行皆靠小舟,其风俗独特,每逢节日,男女皆盛装打扮,于水上欢歌起舞。”

徐妙云好奇问道:“那他们的服饰有何特别之处?水上歌舞又是何种风情?”

汪大渊详细描述道:“殿下、王妃,他们的服饰色彩斑斓,多以珠贝装饰。水上歌舞时,水面波光粼粼,与歌声舞姿相印交融。

骆正也听得津津有味,兴致愈发高涨,又问道:“汪先生,那还有没有其他更为奇特的地方?比如神秘的岛屿或者独特的建筑?”

汪大渊稍作思索,回答道:“骆大人,草民曾到过一处神秘岛屿,岛上有一座巨大的石像,高耸入云,面容威严,不知是何年代所造,也不知其意义何在。据说每当月圆之夜,石像会发出奇异光芒。”

这时朱棣瞪大了眼睛,充满好奇地追问:“那光芒是何种颜色?是否有什么神秘力量与之相关?”

汪大渊摇摇头说:“殿下,草民未曾探究出其中奥秘。但当地居民皆对石像敬畏有加,视为神灵庇佑。”

朱棣不禁赞叹道:“汪先生,您孤身涉险,遍历诸地,此等勇气和毅力实乃非凡,真乃我大明之勇士!”

朱棣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此等奇景,若能亲眼目睹,定是令人震撼。”

汪大渊接着道:“还有一处,那里的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凭巧妙的榫卯结构搭建而成,历经风雨却屹立不倒。”

朱棣好奇道:“榫卯结构?那是怎样的精妙技艺?与我朝建筑之法有何不同?”

汪大渊耐心解释:“殿下,他们的榫卯结构复杂多样,形状各异,相互咬合,巧夺天工。相比之下,我朝建筑虽也宏伟壮丽,但在这方面确有别样的智慧。”

朱棣再次夸赞道:“汪先生见识广博,所闻所历皆为宝贵财富,您为我大明开了眼界,本王深感敬佩!”

朱棣感叹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若能取长补短,必能有所进益。”

朱棣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汪大渊也一一回答,并分享了自己对于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见解。整个场面气氛热烈而融洽。

最后,汪大渊感激地说道:“感谢燕王殿下的关心和支持,让我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更加繁荣富强,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

朱棣、徐妙云和骆正与汪大渊在庭院中商讨着事务。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

汪大渊突然一拍脑门,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对着朱棣、徐妙云和骆正说道:“哦,对了!今日在港口处遇到了一伙奇怪的商人,居然在打探大明航海船只的生产情况。”

朱棣一听,剑眉紧紧地皱起,眼神中闪过一丝警觉,立刻追问道:“汪先生,那这伙商人是什么样子?从哪里来的?”

汪大渊稍作思考后回答道:“回殿下,这些商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的带着西域的风格,有的则是南洋的特色,口音也是五花八门,很难准确判断他们到底来自何处。而且,他们的行为举止颇为诡异,在港口到处打听消息,对于船只生产的细节更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徐妙云轻皱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殿下,此事恐怕不简单,需得小心应对。”她美丽的眼眸中透露出一丝担忧和警惕,仿佛已经预见到了可能出现的危机。

骆正拱手向前,一脸坚定地说道:“殿下,末将愿带人去港口彻查此事,定要弄清楚这伙商人的目的。”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决心和勇气,让人不禁对他的能力产生信任。

朱棣微微点头,脸上表情严肃而凝重,沉声道:“骆大人,务必谨慎行事,不可打草惊蛇。”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显然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汪大渊接着说道:“殿下,草民当时便觉得蹊跷,暗中观察了他们许久,发现他们之间交流甚少,神色慌张,似乎在刻意隐瞒什么。”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敏锐的洞察力,让在场的人都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朱棣目光深邃,缓缓说道:“看来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汪先生,你继续留意港口的动向,有任何异常及时禀报,我们待会穿好便衣一起去港口看看,骆大人你先派人在港口附近隐秘驻扎。”他的语气沉稳而果断,展现出一个领导者应有的风范。

众人神色严肃,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关乎大明的航海机密与国家安全。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一股使命感,纷纷表示愿意全力以赴,保护国家的利益。一场紧张刺激的冒险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