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8章 十二祖巫【2 / 5】

oprest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天吴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水神:

一、基本形象

外貌特征:天吴被描绘为拥有八个人头、虎身和多个尾巴(具体尾巴数量在不同记载中有所差异,有说是十尾,也有说是八尾)的神兽。他的身体呈青黄色,形象庞大且怪异,融合了人与兽的元素。

性别:虽然天吴的形象偏向于神兽而非人类,但在神话传说中,其性别通常不被特别强调。

二、神话传说

身份与地位:天吴在神话中通常被视为水神,也被称为“水伯”,掌管着水域的安宁与变化。他与洪水、海洋等自然现象紧密相连,是古代人民对自然力量崇拜的体现。

能力与特性:天吴作为水神,具有操控水流、引发洪水等强大能力。同时,他也被认为掌握着风的力量,能够在战斗中引发大风,威力巨大。

文化意义:天吴不仅是吴人的图腾兼始祖神,还与吴人的狩猎生活密切相关。他的形象融合了人与兽的元素,既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动物的崇拜,也反映了从人到神的转化过程。此外,天吴还与“虞”或“驺虞”等动物有关,这些动物在吴人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宗教与信仰:在民间信仰中,天吴作为水神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通过祭祀等活动来祈求他的保佑与庇护,希望他能够带来水域的安宁与丰收。

玄冥

玄冥(女),雨之祖巫,人面鸟身,脚踏青蛇,传说乃是狰狞巨兽,掌管杀戮之道,性格十分的冰冷,擅长使用骨刺作为法宝施展开来,漫天的冰封,因而又称之为冰之祖巫。

一、基本身份与形象

身份:玄冥是四时、四方之神中的冬神和北方之神,同时被尊为海神、风神和瘟神。他也被称作禺强、禺疆、禺京,据传为黄帝之孙。

形象:在中国神话体系中,玄冥被描绘为人面鸟身,两边的耳朵上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亦有说法其坐骑为一条双头龙),形象颇为怪异。这种形象融合了人与兽的元素,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想象。

二、能力与特性

海神:玄冥作为海神,掌管着北方的大泽与海洋,他的存在与海洋的波涛、潮汐等自然现象紧密相连。

风神:他同时也是风神,能够引发大风,尤其是西北风。据说他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因此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瘟神:由于玄冥的风能够传播瘟疫,他也被视为瘟神。在古代,人们对他既敬畏又害怕,希望通过祭祀等活动来祈求他的保佑与庇护,避免瘟疫的侵袭。

三、神话传说

起源与背景:玄冥的神话传说与古代人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想象紧密相连。他作为冬神和北方之神,与寒冷、冰雪等自然现象息息相关。同时,他作为海神和风神的身份,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对海洋与风的敬畏与探索。

故事与传说:在神话故事中,玄冥的形象往往与寒冷、冰雪、大风等自然现象紧密相连。他既是掌管北方寒冰荒原和冬天的神灵,也是引发大风、传播瘟疫的瘟神。他的存在与古代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他们的生产、生活与信仰。

宗教与信仰:在民间信仰中,玄冥作为冬神、北方之神、海神和风神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通过祭祀等活动来祈求他的保佑与庇护,希望他能够带来雨水滋润大地、缓解干旱等自然灾害。同时,他也作为瘟神的身份被人们敬畏与害怕。

蓐收

蓐收,西方金之祖巫,人面虎身,身披金鳞,足乘两龙,是白帝少昊的辅佐神,其肉身坚硬程度要胜于其他的祖巫。

一、基本身份

称谓:蓐收,又名“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金神、秋神、西方之神以及天之刑神,同时也是五行神之一。

关系:他被视为白帝少昊的辅佐神,也有说法认为他是少昊之子。

二、形象特征

外貌:据《国语·晋语》记载,蓐收脸上长着白毛,有老虎一样的爪,手里拿着斧子。而《山海经·海外西经》则描绘他左耳上有条蛇,骑着两条龙。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蓐收独特而威严的形象。

象征:他身披金鳞,象征着金属与财富;足乘两龙,则体现了他的尊贵与不凡。

三、神话职责

司秋:蓐收是秋天的神明,负责掌管秋收和科藏等事务。他的职责与丰收紧密相连,因此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备受尊崇。

刑神:作为天之刑神,蓐收还负责执行刑罚和审判。他的存在使得古代人民在敬畏自然的同时,也更加注重道德规范和法律秩序。

文化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蓐收的神话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在民间信仰中,蓐收作为秋神和刑神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通过祭祀等活动来祈求他的保佑与庇护,希望他能够带来丰收与安宁。

勾芒

勾芒,东方木之祖巫,青若翠竹,鸟身人面,足乘两龙,忠心耿耿的辅佐太昊伏羲,掌握着木系法力,只要不是致命的伤,瞬间就可以恢复,是十二祖巫中相当难缠的一位。

勾芒,又称句芒、句龙、句重、芒童、木正、木帝等,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极具特色的神只,主要被尊为木神(春神),并掌管树木的发芽生长。以下是对勾芒的详细介绍:

一、基本身份

称谓:勾芒,又称句芒,是伏羲氏四个儿子中的老大,后来被委派到东方来主持木星的观测,因此又称木官或春官。

关系:他是辅佐东方上帝青帝太皞(伏羲氏)的重要神只,两者共同管理着东方青土树木的原野。

二、形象特征

外貌:勾芒的形象在古籍中多有描述,他最初被描绘为鸟身人面,乘两龙行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象在民间年画中逐渐演变为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象征:作为木神和春神,勾芒象征着生命的勃发和自然的复苏。他的形象与树木、春天紧密相连,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想象。

三、能力与职责

木系法力:勾芒掌握着强大的木系法力,能够操控树木的生长与枯萎。他的存在使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春祭与农业:勾芒在古代春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年春祭时都有他的份。他不仅是春天的象征,也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人们通过祭祀勾芒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文化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勾芒的神话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与信仰:在民间信仰中,勾芒作为木神和春神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通过祭祀等活动来祈求他的保佑与庇护,希望他能够带来丰收与安宁。此外,勾芒还被视为农业生产的保护神,对古代农业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祝融

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祝融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 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祝融氏是黄帝后世子孙,《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说:“高阳者(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说:“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吴回。” 帝喾时代,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乃以庚寅日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火正。吴回死,陆终嗣。陆终有子六人,第四子名求言,西周时为郐国。 重喾封功食邑于新郑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郑,祝融之墟也。”春秋时的郑国,是祝融族原来居住过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国语·周语上》说:“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即嵩山。可见,在夏族开始兴盛的阶段,祝融氏族有一部分还在嵩山一带居住。罗泌《路史》卷八说:“〔祝诵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 祝融因功状昭显,食邑于新郑,故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郑县志》特为祝融作《封建表》。

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谈起南海神庙的建立,人们自然会问起南海神的名字。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书称其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简称。其实祝融和赤帝是同一人,祝融本是火神,一旦发生火灾,人们仍然认为祝融君光临。祝融究竟是谁呢?他又怎样合水火为一神的呢?这有许多传说。

传说一:他以火施化,号为赤帝。相传,祝融还是一个音乐家,他经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使天下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

传说二:上古帝喾在位时,有一个叫重黎的人,是颛顼的儿子,他的官职是“火正”,即火官。重黎忠于职守,努力为帝喾和广大平民服务,当火官有功,帝喾于是赐以“祝融”的封号。“祝”是永远、继续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征,就是希望重黎继续用火来照耀大地,永远给人带来光明。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舜庙的南峰,即今之祝融峰下。

传说三:黄帝时期,黄帝南巡,分不清方向,于是请“祝融辨乎南方”,也就是应该说,衡阳的南岳,最先是由祝融辨出来的,他因此担任了司徒的职务。后来,祝融被封楚地,成为楚的始祖。 今衡阳南岳祝融峰顶还有一座祝融殿,殿后岩石上建有石栏杆,可以凭栏了望北山的风光。这个火神,楚的始祖祝融又怎样兼任海神的呢?古人认为火又是光明的象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为一神,且符合周文王八卦中离“≡”属火,方位在南方的卦象。

传说四:尧帝时期,洪水滔天,浸山灭陵,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尧帝下令鲧(人名)去治理洪水,可是九年过去了,毫无成效。后来,鲧知道天上有一种称为“息壤”的宝物,只要用一点投向大地,马上就会生长起来,积成山,堆成堤,于是鲧想办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间。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终于渐渐看不见洪水踪迹了。但是,天帝知道息壤被窃,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羽山地方把鲧杀死,并夺回余下的息壤。天帝还命祝融监视人间治水,命他掌管一方水的大权。由于祝融属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

传说五:北水神王与火神祝融战斗,被祝融真火炼死。从此,祝融成为水火之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