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130章 土地改革【1 / 1】

拿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130章 土地改革

苏木并没有为难丁继,土地,自古以来就是问题最多的难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难题,是一个国家稳定的根基,没有谁能有一个完全的解决办法。

丁继不敢说,有他的顾虑,话一出口,如果做不到,也是大罪。

或许自己应该和师父商量一下,他应该有办法。

“丁继,跟我回白帝城吧,虞继宜,这里的事情,你就自己处理了,你源安省,先做一个榜样。”苏木也没有太为难虞继宜,毕竟他也是刚来这里不久,很多事情没有触及也是可以理解的。

几日后,回到白帝城,苏木一刻也不敢耽搁,径直带着丁继去找了甲竹千。说起了湖田县的事情,并把自己遭遇到的事情说了一遍。

甲竹千一听,也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这些人为了一点土地,居然连朝廷都不放在眼里,如果放任不管,以后必定成为祸患,必须以雷霆手段解决。新朝刚立,旧朝余毒已经蔓延,这还了得。

现在,源州的土地政策很明显的割裂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南直隶和襄阳省为代表的南方政策,一种就是北方政策了。表明是都是土地国有,按人丁分发田亩,可是北方新立,很多政策是实行下去了,可是执行力度却很乏力,朝廷很多事情要做,又缺乏人手,土地政策执行的情况如何,根本就是未知数。官员下去执政,面对盘根错节的利益纠缠,根本也是无从下手的。

从湖田县的情况来看,旧贵族官僚根本没把新的朝廷放在眼里,他们就如趴在土地上吸血的蚂蟥一般。

现在问题就摆在眼前,也不得不解决。好在新朝廷上任,三把火也正烧得正旺,各种政策百姓是欢迎的,只是执行的问题。

要解决执行问题,最好的办法就一个字:杀。杀鸡儆猴。这只鸡,源安省就是现成的。如果同时进行,得罪太多的人,会出乱子。

“丁继,说说你的想法吧。大家都综合一下意见,同意制定一个政策出来。”这是苏木给丁继台阶下。大家都提了意见,就不再是丁继一家之言了,以后怎么样,大家都有份。

“首先,要明确,源州所有土地都是国有,百姓只是有使用权,承担国家规定应缴纳的税收。那么就必须明确,百姓不能私自买卖土地,所有土地的买卖都必须经过国家的同意,买卖土地也必须缴纳相应的税收。再次,全国土地丈量,土地确权必须势在必行,造鱼鳞册详细记载,各镇每年流失或新增的土地,要及时汇报统计。三是,土地基建的修缮,特别是水患和干旱严重的地区,农业抗风险能力差,一旦有天灾人祸,很容易破产,不得不卖地求生存……”丁继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方方面面都想到了。

政策都是好政策,最为关键的是执行和后期的监督。丁继的任命很快就下来,户部侍郎,统筹全国土地改革。

没过几日,虞继宜并上了折子,遇到了大麻烦。几乎源安所有的官僚和富户,多多少少都被牵扯进来,就单单湖田县,九成的官员都会被免职或者杀头。苏木看着折子上的名单,也是头大。现在,他终于明白,当初楚隆每次改革都是血流成河的原因了,也知道每次改革都是半途而废的原因了。每次改革,都会承受千古骂名。

怎么办?

知难而退?局面会暂时稳定,可是过不了多久,源州也会和其他国家那般无异,百年之后,辉煌到头,走向衰落。

苏木把折子给丁继看,想听听他的想法。丁继明白苏木的意思。

“陛下,有些事情也必须有人来承担,这千古骂名就由微臣来承担吧。”丁继本就是无名之辈,寒窗十年,小小功名,得一微末小吏,三五十年苟且,寂寂无名。这一次,他也要借这改革利刃,杀出一番名声,至于是好是坏,他不关心,青史留名,自有人评说。

老旧田制积弊长,改革初兴意难详。

豪绅霸土根基固,政令推行起祸殃。

抗令纷纭刀兵举,流民辗转血成塘。

本为均地谋福祉,却化人间炼狱场 。

丁继在湖田县,杀得是人头滚滚,人人谈之色变,虞继宜每天躲在府里,都不敢出门。苏木呢,借口到前线视察,一直在渔阳,弹劾丁继的折子,都被压了下来。苏木也知道,这是改革的阵痛,他也不得不狠下心来。

一时间,湖田县官员和富户,十去七八,杀的杀,流放的流放,贬官的贬官。

整整一个月,湖田县才安分下来,人们私下叫湖田县为下头县,导致不少人都不敢去湖田县为官。

好在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湖田县土地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百姓都分到了土地,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了湖田县的示范,其他地方就顺利多了,因为丁继是真的敢杀人的,没有谁敢拿性命开玩笑。当丁继离开湖田县的时候,湖田县的百姓夹道欢迎,不知道是欢迎他离开,还是欢迎他解决了土地问题。应该都有吧。

看到土地政策慢慢步入正轨,各地推行起来也比较顺利,阻力小了很多,苏木看着也欣慰不少。

因为新的土地政策是根据人丁来分配的,有钱的富户就想到了对策,多增加自己的人丁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虽然说现有土地已经分配完了,可是新开垦的土地还有啊。

因此,慢慢的,社会出现了两个怪现象:一是有钱的人家,三妻四妾娶个不停,贫苦百姓嫁个不停,娶的得到了土地,嫁的得到了不菲的钱财,两家都欢喜,娶了妻妾,又可以不停的生育小孩,增加人口;二是不少贵族,购买奴仆,奴仆入了自家籍,也是有田地分的,还可以作为劳力,真是一举多得。

一个问题,才刚刚解决,一个问题又来,人口买卖的问题,更让人头疼。百姓活不下去,卖身为奴,你情我愿,朝廷总不能也要管吧。

虽然现在这个问题的危害性还没有显现,但关于人口买卖的折子却已经递到了苏木的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