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当时,有一个嘉善知县谢应祥素有廉名,会推为山西巡抚。但御史陈九畴故意作梗,上疏弹劾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徇私舞弊,因为这个谢应祥是魏大中的老师。于是,内官下了中旨指责:
“魏大中欺朕幼冲,把持会推,以朝廷封疆为师生报德,着降三级。”
这时,吏部尚书赵南星上疏,说明了会推的经过,说明谢应祥的提拔与魏大中无关。而这个谢应祥实际上是个贤臣,本来就是应该提拔的,不该怪罪魏大中。结果内宫又下了中旨,责备赵南星是“明谋结党、淆乱国是”,赵南星愤然告老归乡。
左都御史高攀龙上疏说明赵南星冤枉,又被中旨斥责为“朋比”,高攀龙也告老还乡。
差不多与此同时,刑部也理了一个大案。
这案是辽东丧师失地的事,主犯是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由于案情十分复杂,大败是由王化贞引起的,但熊廷弼又是总督师,所以罪责难逃,两人都定了大辟之罪。因为是大案,参加会审的人有二十八人,推问都比较仔细,而且又经常反复,所以耗时较长。
其时,魏忠贤的老师沉铭缜大学士,因为是魏忠贤引荐入朝的,深知魏忠贤由于“红丸案”的事,正嫉恨于王纪,便藉由辽东的案件,便出面弹劾王纪处理大案迟迟不决,必是袒护熊廷弼。这就给魏忠贤将王纪赶出朝廷的一个绝好的借口。于是,内官再下中旨,将王纪革职为民。
所谓“中旨”,其实都是由魏忠贤和王体干朱批的,因为那皇帝朱由校几乎是一心一意全放在雕刻艺术上。而魏忠贤和王体干每每挑选朱由校忙于雕刻的时候,前来禀告朝中大事。在这种情形下,朱由校总是很歉疚地说:
“这些事,你们多费一点神,替朕办了!\"
所以,这一段日子,几乎所有的”中旨“都出自二人的手笔,两人已僭越为”代理皇帝“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怪事连连发生。
给事中朱童蒙、郭允厚、郭兴治等人仰魏忠贤之鼻息,连续上疏要求禁止天下书院,指责讲学乱政,实与山东白莲教相同。
于是,中旨再出,说“宋室之亡,由于讲学”。由此,取缔了书院,不让人讲话。邹元标、冯从吾虽然上疏分辩,叶向高也陈情说理,一律无效。
邹、冯二人一气之下,相继告老。
与此同时,大学士朱国祚、兵部侍郎汪应蛟见大势已去,也连疏乞休。
新科状元、翰林院修撰文震孟,见国事日非,皇帝的大权旁落,太监弄权,朝廷大臣签字画押,全然流为形式,上朝下朝便如演傀儡戏一般。辽东战场节节失利,全国各地动荡不安,此等大事,皇帝不与朝臣相议,却委办于内官太监,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他忍不住上疏陈情,这疏文实在击中要害,但是魏忠贤没有让皇帝朱由校过目。
有一天,朱由校在“撷芳殿”看傀儡戏,魏忠贤陪伴一旁,便趁机对朱由校说:
“近来朝臣实在是无法无天,竟然有人说,皇上上朝,如同是演傀儡戏,如此对君父不忠,当真少见!看来,都是由于东林党人狂妄自大的风气造成的。”
朱由校觉得有人竟敢说他是傀儡,心中十分恼火,问
道;
“什么人如此。 如此大胆?\"
”此人便是新科状元文震孟。“魏忠贤答道。
”这得好好教训他。 \"
“一般的教训只恐无用,奴才想还是恢复廷杖制度,让他们吃吃苦头,自然就会收敛许多。”
“好吧。”
第二天,中旨出来,将文震孟打了八十廷杖,并且降
职外放。
这一打,文震孟明白这个朝廷完了,无可救药,也不赴任当官,归隐林下。
廷杖文震孟时,杨涟在场。
那执行廷杖的是太监,他们心狠手辣,绝非象征性地打,而是每一杖都往死里打。
他想起了死去的王德完,当年为了营救太子朱常洛 --也就是朱由校的父亲--被万历皇帝廷杖,打不到一百,便气息奄奄。那万历皇帝也真狠,他的本意就是想打死王德完。幸好司礼监陈矩还有一点良心,不愿打死他,蒙骗万历皇帝说,那王德完快死了!那时虽说王德完侥幸地捡回一条命,但是内伤难医,终于英年早逝。
他又想起了邹元标,当年也挨了廷杖,那是因为冲犯了首辅张居正,挨了八十棍,事隔四十多年,至今走起路来也还是一瘸一瘸的。那也是因为执行廷杖的都是太监,他们心狠手辣。状元文震孟应该说是本朝精英了,却被这般作贱,看来这个皇帝如果不是被人重重蒙骗,就是浑球到连自己的江山也不要了!
这一天,回到家里,左思右想,越想越不安,忽然想起两年前政权交替时的那一场斗争。那时,泰昌先帝刚刚归天,而皇长子却被李选侍控制起来,究竟由谁来当皇帝,是个天大的问题。他们设法拉出了皇长子朱由校,将他扶上帝辇,然后刘季晦、周嘉谟、张维贤和他杨涟四个人,立即将皇长子抬了起来,奔赴文华殿,让他继承皇位。
当时的情形可谓是千险万险,一发千钧。如今这四个人安在?刘、周已被赶出朝廷,张维贤郁郁而死,现在就剩下他一个杨涟了。
事情弄到如此不可思议的境况,在杨连看来,罪魁就是魏忠贤和客氏了!所以,他决定给敌人最后一击,哪怕不成功便成仁。
杨连回到了书房,铺开了纸张,缓缓地磨墨,浓浓地沾了一笔。望一眼墙上“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的对联,他不觉豪情满怀,便落笔写起弹劾魏忠贤的奏本。他--列出魏忠贤的罪状,一口气写了二十四条大罪。起草完毕,他重看了一遍,觉得魏忠贤纵然有一百颗脑袋,也不够杀。
第二天,这消息传到他的属下御史黄尊素那里。黄尊素连忙赶到杨涟的府中,对他说:
“历来若想清君侧要有内援,杨公,你有吗?如果没有,吾侪无噍类矣!\"
杨涟听了以后,神情也很凝重,所以写好的弹劾奏章便暂时压了下来。后来,他又同左光斗商议此事,左光斗以为黄尊素的话不无道理,不过他认为魏忠贤眼前虽被皇帝宠用,但总有被冷落的一天。如果能在他被冷落的时候,呈上弹劾他的奏章,也能生效。
天下事有时就是这么凑巧,过不多久,杨连听到一个消息:魏忠贤已被皇帝斥责,近日正闲居在自己的外邸。于是,便毫不犹豫的呈上了弹劾魏忠贤的奏章。
但是,他得到的消息却是迟到的消息。当他呈上奏章时,魏忠贤已经回到司礼监视事,他看了奏章,吓了一跳,深知这奏章如果真的被皇帝看了,岂不危险!
于是便和王体干商量,决定等到朱由校来”文书房“看奏章时,由王体干念给他听。结果,朱由校来了”文书房“,王体干便装模作样宣读杨连的奏章。但他作了弊,凡是奏章中说到要害之处,他就略过不念,因此,那奏章最终没起什么作用。
杨涟知道魏忠贤已经回到司礼监视事,便也猜到有作弊的可能。便决定待第二天皇帝上朝时,当面亲自宣读那一份奏章的底稿。但是魏忠贤也防备这一招,让皇帝免朝三日。又在皇帝外出时,交待随从近侍,全副武装,不许任何人拦舆告状。
这时已呈破釜沉舟的局面,左光斗只好继杨连之后,也上章弹劾,列出了魏忠贤三十二条该斩的罪状。那黄尊素又接着上疏,弹劾魏忠贤。但他们三人的弹劾奏章非但无效,还被中旨斥责,而黄尊素还被赶出朝廷,到山东去当御史。
过了不久,魏忠贤找了一个借口,矫旨责备杨连、左光斗等,将他们革职回乡。
廷杖制度一经推行,便没完没了。
廷杖了文震孟之后,轮到打御史林如翥,他恐惧自己被打成残废,跑了。他是首辅叶向高的女婿,魏忠贤为了激怒叶向高,竟然派缇骑抄了他首辅的家,叶向高涵养再好,这回也大为光火,上疏求退。
叶向高是成熟的政治家,早在万历年间便上疏预言:天下必危必乱,无可挽回。这次返京复职,不仅有万历的遗诏,泰昌的急诏,还有天启的圣旨,他是不得已回京当内阁首辅的,想尽一尽最后的一点责任。
现在看来,回京实在是多此一举了,便再上疏要求告老返乡。魏忠贤等自然明白,叶向高去意已决,并且也巴不得此老回去,但是仍然忍住性子,让他连上二十几次奏本,这才优旨加封叶向高为太傅,让他衣锦还乡。
叶向高的告老,是一个不祥的预兆,明朝大势已去,所以朝中的正人君子纷纷告退,如同大逃亡。
4
在咸安宫的小客厅里,宫灯闪烁,魏忠贤、客氏、王体干、李永贞聚首喝茶。
魏忠贤喝完了杯中的茶,将杯轻轻放下,望着客氏叹道;
“你弄死张裕妃、范慧妃似无必要,尤其是堕了张皇后的胎,更是愚不可及!那一回杨涟弹劾我的二十四条罪状,其中就有这么几条。幸好王公公宣读奏本时,这几条略去不念,否则那皇帝听了就不好办了。说不定我们又面临"红丸案"时的险境。 \"
客氏心想,现在内官所有的妃嫔见我都是恭恭敬而这几个妃子自以为了不起,竟敢自立门户,不惩治她们一下,怎么可以?又想,你魏忠贤在太监中,不也经常使用了“杀鸡儆猴”这一招吗?但她毕竟对“红丸案”的风险有点害怕,便低下头来不说什么。
王体干想,朱元璋的子孙让我们十万人绝子绝孙,而他们自己却大老鼠生小老鼠,不断繁衍后代,这不公平;这个客巴巴的思路,虽是出自女人的私心,但其实与我等不谋而合。我现在如果不出面说几句话,往后客氏洗手不干了,那就太便宜了朱元璋的子孙。于是,便笑嘻嘻地说:
“那些皇妃死与不死,倒也无关紧要;但是奉圣夫人有一点想法是对的,无论是皇妃还是皇后,如果生出一个个娃娃来,恐怕情形会有很大的改观。皇上虽然醉心于雕刻,凡事让我们做主,要是有一个皇子出世了,他的想法可能有很大的变化,起码要考虑一条:如何让江山代代相传,而一旦这么考虑,许多事就未必听我们的了。 \"
说到这里,王体干又望了望李元贞,说:
”到那时,你费了半生的心血,塑造出来的这个木匠皇帝恐怕就无效了。非但无效,说不定还会疑心到你的用意,往后你的日子。 \"
李永贞想了想,这个王体干今日什么啦?还替我想了这么周全?且再听听看,他还有什么下文。便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