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近年来,只有两个人的话,牢牢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一是黄鹤楼上的道士,一是这个白发宦官。他已经有点醉意,他绕着紫禁城红墙乱走,有两次与人撞个满怀,第二次还摔了一跤。这一跤使他心中一亮,忽想:如今皇帝危在旦夕,竟然无人想到抢救垂危的皇帝,连皇帝自己也不思自救,但一味解释自己并非沉溺声色。 看来大家的心思真的被阁割了,仅一味想抓谋害皇帝的凶手,却忘了救皇帝、忘了救社稷和这个百病丛生的大社会。这种失误当真太大了!怎么会这样呢?
想到此,醒了不少,他立即雇了一辆马车,飞驰回府。这时,已是掌灯时分。
5
他立即找到了父亲王纪,陈说了在“老爹酒楼”发生的事和自己的想法,王纪感到十分震惊,连道:
“你说的是。 &34;
王纪立即去找周嘉谟老尚书。恰好孙如游、杨涟、左光斗都在周府。他们正在紧张地分析政情,认定一场政变已在运行,很快就要爆发,只是不知十万太监之中,真正的对手是谁。为此,你一言我一语,几乎是抢着讲话,弄得王纪很难插话进去。
过了老大一阵子,王纪才叫道:
”眼下第一要事是什么?要抓谋害皇上的奸贼吗?不是!如今皇上危在旦夕,应该看护好皇上,其它的事先搁下吧!&34;
杨涟、左光斗,一怔,都道:
“是!是!&34;
”原该如此。“孙如游想了想,也道。
周嘉谟想了很久,慢慢回过神来,说:
”应当怎么救呢?&34;
孙如游想了想说:&34;御药房的人看来是靠不住了。太医不在官中,好一点。是不是让京城里的名医,连同太医给皇上来一个会诊,让他们议出一个治病救人的办法来。“
众人一时均点头附和,孙如游又进一步说:
”既无异议,即请周大人、王大人向三个阁臣陈情,我等三人来过滤一下京都名医的名单。“
王纪、周嘉谟立刻去找三个阁臣。在韩象云府又巧逢刘季晦,他们两人也在分析危机四伏的政局,也以为可能引爆一场政变,还以为山东、陕西将发生大规模民变,而辽东由于军饷尚未到位,又有兵变的可能。万一辽东发生兵变,后金之军必然翻越长城,长驱直入。
待韩、刘二人说累之后,周嘉谟才得以陈述二人的来意:要保护好皇上!
两个大学士的思绪,显然还停留在适才多变的时局上,过了一阵子,才进入周嘉谟的思路,睁大眼睛注意地听讲。显然,”先救皇帝性命“的事,他们竟然未曾想过。
听罢以后,韩象云说:
”这确实是当务之急,再无比让皇上康复更重要的事了,然而医生开了处方之后,谁去抹药、煎药、进药?倘若依然是宦官、宫人任事,幕后的贼人还是要趁隙而入的,其时他们反咬一口,道是我等谋害了皇上,如何是好?而想将宦官、宫人一律避开,包括也避开李选侍,首先皇上也不会允准,而且历代均无先例。“
刘季晦沉吟了一阵,说:
”此事看来得与方从哲会商,此公自然不会拿出主见来;但他是首辅,不去那里会商,倒给他留下了口实。“
于是四人连夜又来到了方府。此时已是子时,大门敲得乒乓响,里头竟然毫无动静。
”你们继续敲门,我转到后门看看。“
刘季晦扔下一句话,即顺着高高的围墙绕到后门,在距后门十来步时,那后门呀的一声打开了,里头一个汉子低着
头急急离去。刘季晦深恐后门又被关上,当即快步上前;那
人以为是冲着他追逐过来,心一慌,拔腿飞也似地跑开了。
跑了二十来步,忽又返顾一下。此人的形象刘季晦觉得有些
眼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是谁。这时,悄然关上的后门又重新
半启,里头探出管家的头来。
那头夹在门缝中,对刘季晦疑虑不定地说:
“原来是刘大人。 &34;
但依然忘了把门大开,让路。
刘季晦侧身挤了进门,那管家随即关上后门,疾步而
去,把刘季晦拉下好长一段距离。
二人终于来到堂上,案上巨烛半残。隔壁厢忽地传来一
阵金属撞击的脆响,刘季晦明白那是方从哲书房中传来的声音。
过了一会,书房中走出了身着便服的方从哲,他顺手将
房门关紧,这才上前与刘季晦相见。他见刘季晦深夜求见,知是有重要的事要商讨。
”还有三个同僚关在门外!“刘季晦说。
方从哲怒视管家。
”我这就去迎接!“管家说罢,又往后门方向奔去。”是在前门。“
方从哲满脸不悦地看着刘季晦,旋即管家把三个大臣带了进来。
刘季晦让周喜谟陈述来意,方从哲紧张的脸庞渐渐缓和,嘴边还留有一丝不易的察觉的笑容。听罢,他也表示对皇上身边的人心存疑虑。
大家共议要方从哲代表大臣上表,请求皇上允准京师
的名医会同太医给皇上合诊。
”应该!此事老夫是当仁不让,老夫这就去草表。“方从哲不住地点头道。众人见他回答得爽快,当即告退。
但等到方从哲草就好表章,已是在四天之后。
第四日,也就是二十九日,内官传旨宣召英国公张惟贤、大学士方从哲、刘季晦、韩象云、尚书周嘉谟、孙如游、黄嘉善、王纪以及给事中杨涟等十三名廷臣。大家都以为是皇上要当面传谕医生会诊的事,殊不知表章还在方从哲手中,而皇上的病情又有新的变化。
6
泰昌帝自觉心力衰竭,他顾盼一下不远处的长子朱由校,对群臣言道:
“望众卿辅他为尧舜之君。 &34;
他说这话的决心,是连日来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他确实喜欢李选侍,想当年,他已十六岁,到了大婚的年龄,但父皇不想给他办婚事;因为一办婚事,就涉及礼仪的问题:到底该以太子的礼仪成婚,还是以王爷的礼仪成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