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10章 贾探春【1 / 3】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贾探春的基本信息

贾探春是《红楼梦》里极为亮眼的角色,身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贾府贾政与侍妾赵姨娘之女,贾府上下称其为“三姑娘”。虽是庶出,但在贾母身边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才思敏捷,发起组建了海棠诗社,自号“蕉下客”。探春精明能干,颇具管理才能,在王熙凤生病期间,勇挑大梁协助理家。关于她的生日,原着虽未明确提及,但她如春日绽放的花朵,以独特的风姿在大观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外貌描写

原着借黛玉之眼描绘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她肩削腰细,身材高挑,鸭蛋脸圆润精致,眉眼尤为出众。修长的眉毛下,一双俊目灵动有神,顾盼间神采飞扬。整体给人一种文雅、聪慧且充满活力的感觉,展现出她高雅疏朗的气质,一扫普通闺阁女子的庸俗与纤弱,与她不凡的胸襟相契合,让人见之难忘。

二、贾探春的生平经历

1.庶出身世

贾探春身为荣国府贾政与妾室赵姨娘之女,庶出的身份犹如一道无形枷锁,深刻影响着她的成长与心理。在封建等级森严的贾府,嫡庶之别极为分明,这使探春的处境充满了挑战与无奈。

生母赵姨娘出身卑微,行事糊涂贪婪,常惹事端,给探春带来诸多困扰。赵姨娘为一己私利,不顾规矩,逼迫探春在赵国基丧礼上破例多给赏银,全然不顾女儿的处境和声誉,让探春在众人面前陷入尴尬。这使得探春不得不与赵姨娘保持距离,以免受其连累。她虽内心痛苦,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只能狠下心来,不认生母,这种无奈之举饱含着她的心酸与挣扎。

弟弟贾环同样不争气,行为乖张,被众人看不起。探春与他关系疏远,不愿与之为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探春深知庶出身份是自己的“污点”,但她并未因此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试图摆脱这一身份带来的束缚。

在贾府,尽管探春凭借自身才华和能力赢得了众人的认可,但庶出身份始终是她心底的隐痛。王熙凤虽夸赞她的理家才能,却也惋惜她“没托生在太太肚子里”;兴儿向尤氏姊妹夸赞探春后,也提及“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这种世俗的偏见让探春内心充满自卑,但她将这份自卑化作自强的动力,以高贵的举止、出众的才情和精明的处事能力,在贾府中努力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和地位,试图在困境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2.成立诗社

在《红楼梦》中,贾探春是海棠诗社的发起者。当时,大观园里姐妹们的生活闲适,探春敏锐地察觉到可以通过诗社活动增添生活情趣,展现大家的才情。于是,她致信李纨、宝钗、黛玉等人,提议结社作诗,得到了众人的积极响应。

在诗社中,探春表现活跃且极具领导才能。她自号“蕉下客”,宣称“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展现出非凡的气魄和自信。在诗社的活动里,她积极参与诗歌创作,虽在诗的格调与才气上或许不及黛玉、宝钗等人,但她的诗也别具一格,如《咏白海棠》中“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体现出她对事物独特的观察和细腻的情感。

探春在诗社中起到了组织和推动的作用。她精心安排诗社的活动,确定主题和规则,使得诗社活动有序开展。诗社的成立为姐妹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才华的平台,探春也借此机会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文学素养。

诗社活动对探春个人才华的展现意义重大。它让众人看到了她不仅有管理才能,在文学创作上也有一定的造诣,提升了她在贾府姐妹中的威望。同时,诗社也是一个社交场合,探春通过与姐妹们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为她在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3.探春理家

探春理家有着深刻的背景。当时,王熙凤小产卧病,贾府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内部矛盾重重,经济也出现了“负增长”。府中人际关系复杂,“个个都像乌鸡眼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而探春身为贾政的偏房所出,还有一个行事不端的母亲和不成器的弟弟,在等级森严的贾府,这无疑给她的理家之路增添了巨大压力。

探春理家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果断。她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生母赵姨娘之弟赵国基死亡的丧礼赏银事件。老管家媳妇吴新登家的故意刁难,不说明往例,想难住这位年轻姑娘。但探春毫不畏惧,果断决定按旧帐赏银二十两,并当面指斥了吴新登家的,展现出了大公无私与英明独断。

紧接着,探春又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她免了贾环、贾兰、宝玉上学的点心纸笔月银,还免去了每个姑娘每月重支的头油脂粉费二两银子,因为这些费用存在重叠。此外,她从赖大家的花园管理方法中获得灵感,提出了大观园改革方案。她委托园中的服役婆子媳妇分别承包大观园,将其从消费性的园子改造成生产性的种植园。这样一来,既为管园艺的下人们带来了收益,又节约了管理花草的人力成本,还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让园子一改衰败景象。

这些改革举措取得了显着成效。探春的果断决策和改革措施让荣府的管事娘子们刮目相看,她们感受到这三姑娘“精细处不让凤姐儿”。平儿向凤姐汇报后,凤姐也连连夸赞,甚至想拉探春“做个臂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贾府的经济压力,提高了大观园的管理效率。

然而,改革也面临着诸多阻力。赵姨娘因探春按规矩处理赵国基丧礼赏银一事大闹,试图让探春破例,这给探春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同时,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改革不满,暗中抵制。最终,由于贾府内部的腐朽和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探春交出管家之职后,一切又逐渐恢复原样。但她的管理才能和改革精神在《红楼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她人物形象的重要闪光点。

4.愤而出手

抄检大观园时,贾探春的表现极为引人注目。当抄检队伍来到她的住处,她“秉烛而待”,一副万夫莫当的英气跃然纸上。她冷笑着说:“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这番话,言辞犀利,充满了对抄检行为的不满和嘲讽。

当王善保家的不识趣地掀她的衣襟时,探春怒不可遏,“啪”的一声打了她一个耳光,并厉声说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这一巴掌,打得响亮,不仅是对王善保家的嚣张气焰的回击,更是对封建家族内部丑恶现象的愤怒宣泄。

从探春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她内心的愤怒和忧虑。她深知抄检大观园的危害远远大于表象,这是家族内部的自相残杀。她痛心疾首地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番话,体现了她对家族命运的深刻洞察和忧虑。

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探春敢说敢为、自尊自强的性格特点。她不畏惧权势,敢于反抗不合理的行为,维护自己和丫鬟们的尊严。同时,也展现了她对家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她意识到贾府已经走向衰败,却无力回天,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不满和抗争。

5.程高本结局

在程高本中,贾探春远嫁海南镇海统制周家。当时贾府家道中落,为了家族的利益,探春无奈踏上了远嫁之路。这一结局对她个人命运而言,意味着背井离乡,远离熟悉的亲人和生活环境,在陌生之地开启新的生活。她虽有才华和抱负,却无法在自己的家乡施展,远嫁成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充满了无奈与辛酸。

从家族层面看,探春的远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贾府的困境,为家族带来了短暂的安稳。她以自己的婚姻为代价,维系着家族与周家的关系,成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贾府的衰败命运。探春远嫁后,贾府失去了一位有能力、有见识的姑娘,家族内部的矛盾和问题依旧存在,最终还是走向了没落。探春的远嫁结局,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和家族兴衰的无奈。

6.脂批结局

脂批中提及贾探春“远适”,但未明确具体细节,这引发了学者们的诸多猜测。部分学者认为探春可能成为海外王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海外贸易和交流虽不频繁,但并非不可能。从探春的判词“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以及曲子中“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来看,她的远嫁之地路途遥远,充满未知与艰辛,海外王妃的身份符合这种“远适”的描述。

也有学者觉得她可能嫁给了国内王爷。在封建等级社会,婚姻常被用作政治筹码。探春精明能干、才情出众,若能成为王爷的眷属,既符合她的身份地位,也能为家族带来一定的政治利益。然而,无论哪种观点,都表明探春的结局是远离家乡,这与她庶出的身份、贾府的兴衰以及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密切相关,充满了悲剧色彩。

三、贾探春的性格特点

1.心性高贵

贾探春虽为庶出,但其心性高贵,与身份形成鲜明反差。她举止大方,在贾府众人面前从不扭捏作态。无论是与姐妹们吟诗作画,还是参与家族事务的讨论,她都能侃侃而谈,展现出大家闺秀的风范。在接待刘姥姥这样的乡村老妪时,她也能以礼相待,不卑不亢,尽显贵族小姐的修养。

才情出众更是探春心性高贵的重要体现。她发起成立海棠诗社,在诗社活动中积极创作,其诗作《咏白海棠》等展现出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她对诗词的见解深刻,在与姐妹们的交流中,常常能提出新颖的观点,令人折服。

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探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维护着尊严和地位。面对生母赵姨娘的无理取闹,她坚守原则,不被亲情所左右,以公正的态度处理事务,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在理家时,她大胆改革,不畏权贵,敢于触动贾府的陈规陋习,展现出非凡的胆识和魄力。她深知庶出身份可能带来的轻视,但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让贾府上下都对她刮目相看,成为了贾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2.精明干练

贾探春的精明干练在《红楼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体现在理家一事上。面对生母赵姨娘之弟赵国基死亡的丧礼赏银事件,老管家媳妇吴新登家的故意刁难,探春并未慌乱。她迅速查阅旧帐,果断决定按例赏银二十两,毫不留情地指斥吴新登家的,展现出了处事的果断与公正。

探春的改革措施也极具合理性。她免去贾环、贾兰、宝玉上学的点心纸笔月银,以及姑娘们每月重支的头油脂粉费,杜绝了不必要的开支。借鉴赖大家的花园管理方法,她提出大观园改革方案,让服役婆子媳妇承包园子,将其变为生产性种植园。这一举措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又让管园艺的下人获得收益,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园子焕发生机。

在管理过程中,探春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她懂得平衡各方利益,在改革时考虑到了下人的感受,让他们能够从中获利,从而减少了改革的阻力。她还善于发现问题,对贾府内部的管理漏洞和浪费现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并能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她的精明干练让荣府的管事娘子们刮目相看,连王熙凤都对她赞赏有加,足见其管理才能之高。

3.极有个性

贾探春极有个性,不认生母便是其鲜明体现。生母赵姨娘行事糊涂、自私自利,常为一己私利做出有失体面之事,给探春带来诸多麻烦。为维护自身尊严和贾府的体面,探春狠下心不认生母,即便面对赵姨娘的哭闹和指责,也坚持自己的原则。

她还始终坚持自我,在贾府复杂的环境中,不随波逐流。在诗社活动里,她积极展现自己的才情,提出独特的见解;理家时,大胆推行改革,不惧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和抵制。

这种个性的形成与她庶出的身份密切相关。庶出身份使她在贾府遭受诸多歧视和偏见,为了摆脱身份的束缚,她只能通过坚持自我、展现能力来证明自己。同时,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不愿被世俗观念所左右。

这种个性对她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让她在贾府赢得了一定的尊重和地位,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她与生母关系疏远,在亲情上有所缺失。但总体而言,她的个性让她成为《红楼梦》中一个独特而耀眼的存在。

4.自卑与自强

贾探春内心深处藏着难以言说的自卑,根源便是她庶出的身份。在封建等级森严的贾府,嫡庶之别犹如鸿沟。生母赵姨娘行事粗鄙,弟弟贾环不成器,这让探春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王熙凤虽赞她能干,却也惋惜其出身;兴儿夸她后也提及“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这些话语如针般刺痛着她的心,使自卑在心底扎根。

然而,探春并未被自卑打倒,而是选择自强来掩饰和克服它。在成立诗社时,她积极主动,展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和文学才华,以才情赢得姐妹们的认可。理家期间,面对复杂的事务和各方刁难,她果断决策、大胆改革,用出色的管理才能让贾府上下刮目相看。抄检大观园时,她“秉烛而待”,怒打王善保家的,维护了自己和丫鬟们的尊严。

探春用自强为自己筑起一道屏障,努力摆脱庶出身份带来的阴影。她深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贾府站稳脚跟,实现自己的价值。她的自强,不仅是对自卑的抗争,更是对命运的不屈挑战。

5.敢说敢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