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四 义释品【3 / 8】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云何为有因法耶?即除疑俱行、掉举俱行之痴,余之为不善,于四地之善;除由欲缠异熟之无因心生起,于四地之异熟;除由欲缠所应作之无因心生起,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是等为有因法。

一四二七

云何为无因法耶?即疑俱行之痴,掉举俱行之痴及二之五识、三之意界,五之无因之意识界、色及涅槃————是等为无因法。

一四二八

云何为因相应法耶?即除疑俱行、掉举俱行之痴,余为不善,于四地之善;除由欲缠异熟之无因心生起,于四地之异熟;除由欲缠所应作之无因心生起,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是等为因相应法。

一四二九

云何为因不相应法耶?即疑俱行之痴,掉举俱行之痴,二之五识及三之意界,五无因意识界、色及涅槃————是等为因不相应法。

一四三〇

云何为“以因法为有因”耶?即二之三因共生之时————是等为“以因法为有因”。

一四三一

云何为“以有因法为非因”耶?即于四地之善不善,除由欲缠异熟之无因心生起,于四地之异熟;除由欲缠所应作之无因心生起,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除生于此处之因————是等为“以有因法为非因”。无因法者即不可言为以因为有因或以有因为非因。

一四三二

云何为“以因法为因相应”耶?即二之三因共生之时————是等为“以因法为因相应”。

一四三三

云何为“以因相应法为非因”耶?即于四地之善不善,除由欲缠异熟之无因心生起,于四地之异熟;除由欲缠所应作之无因心生起,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除生于此处之因是等之诸法为“以因相应法为非因”。因不相应法者即不可言为以因为相应或以因相应为非因。

一四三四

云何为“以非因法为有因”耶?即于四地之善不善,除由欲缠异熟之无因心生起,于四地之异熟;除由欲缠所应作之无因心生起,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除生于此处之因————是等为“以非因法为有因”。

一四三五

云何为“以非因法为无因”耶?即二之五识及三之意界,五无因意识界、色及涅槃————是等为“以非因法为无因”。因法者即不可言为以非因为有因或以非因为无因。

一四三六

云何为有缘法耶?即于四地之善不善,于四地之异熟,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及一切之色————是等为有缘法。

一四三七

云何为无缘法耶?即涅槃————是为无缘法。

一四三八

云何为有为法耶?即于四地之善不善,于四地之异熟,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乃一切之色————是等为有为法。

一四三九

云何为无为法耶?即涅槃————是为无为法。

一四四〇

云何为有见法耶?即色处————是为有见法。

一四四一

云何为无见法耶?即眼处……乃至……触处,于四地之善不善,于四地之异熟,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色之无见无对及法处所摄之涅槃————是等为无见法。

一四四二

云何为有对法耶?即眼处……乃至……触处————是等为有对法。

一四四三

云何为无对法耶?即于四地之善不善,于四地之异熟,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色之无见无对与法处所摄之涅槃————是等为无对法。

一四四四

云何为有色法耶?即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是等为有色法。

一四四五

云何为无色法耶?即于四地之善不善,于四地之异熟,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及涅槃————是等为无色法。

一四四六

云何为世间法耶?即于三地之善不善,于三地之异熟,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及一切之色————是等为世间法。

一四四七

云何为出世间法耶?即四道非所摄、四沙门果及涅槃————是等为出世间法。一切之法者为所识、非所识。

一四四八

云何为漏法耶?即四漏————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欲漏者于八贪俱行心之生起而生,有漏者于四成见不相应贪俱行心之生起而生,见漏者于四成见相应心之生起而生,无明漏者于一切之不善而生————是等为漏法。

一四四九

云何为非漏法耶?即除诸漏,余之不善,于四地之善,于四地之异熟,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色及涅槃————是等为非漏法。

一四五〇

云何为有漏法耶?即于三地之善不善,于三地之异熟,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及一切之色————是等为有漏法。

一四五一

云何为无漏法耶?即四道非所摄、四沙门果及涅槃————是等为无漏法。

一四五二

云何为漏相应法耶?即二忧俱行心之生起————除生于此处之痴————除疑俱行、掉举俱行之痴,余之不善————是等为漏相应法。

一四五三

云何为漏不相应法耶?即于二忧俱行心之生起而生之痴,疑俱行之痴,掉举俱行之痴,于四地之善,于四地之异熟,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色及涅槃————是等为漏不相应法。

一四五四

云何为“以漏法为有漏”耶?即彼之诸漏只“以漏法为有漏”。

一四五五

云何为“以有漏法为非漏”耶?即余诸漏,除之不善,于三地之善,于三地之异熟,于三地之所应作无记及一切之色————是等是“以有漏法为非漏”。非漏法者即不可言为以漏为有漏或以有漏为非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